作文素材|人民日报48条金句摘抄+6篇精选时评写进作文好素材!
2024-09-26 03:40:17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48条金句摘抄+6篇精选时评写进作文好素材!高考考前冲刺,作文提分很重要。近些年,热门话题和社会事件一直都是高考作文考核的方向之一,为帮生提高备考效率,我们为同学们汇总了人民日报48条金句摘抄+6篇精选时评,抽空看一看,为你的作文添光加彩!
2.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3.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4.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5.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9.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15.只有自觉投身“学海”里,像植物扎根一样探求哲理,像海绵吸水一样增长真知,才能更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17.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向群众学习的大课堂,作为磨练意志品质的大熔炉,作为创造工作业绩的大考场。
27.“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
28.正确政绩观意味着,胸中要有大局,眼中要有大我,看淡个人名与利,不因付出索回报,不为闻达而钻营。
33.经过努力,一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一批整改不到位甚至污染反弹的问题得到查处,一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38.志愿服务扎根基层,分布广泛、触达直接、方式灵活,能够倾听不同诉求,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畅通社会运行,成为不同群体的“黏合剂”“连心桥”,排解矛盾的“解压阀”“缓冲器”。
43.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让“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成为江西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把“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的承诺践之于行,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扛起自己该扛的那份责,在推动创新创业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5.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视群众为“家人”、视群众事为“自己事”、视群众盼为“我之求”,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摆起臂、腿抬高,腰间赘肉咔咔掉”“跟着刘畊宏老师来打卡,一起瘦瘦瘦”……这段时间,刘畊宏的健身直播火了。直播中,他与妻子一身运动短装,跳起“毽子舞”。魔性的声音,配上好友周杰伦的BGM,目前在某视频平台上已吸引了超过4700万粉丝,网络上也涌现众多“刘畊宏女孩”和“刘畊宏男孩”,加入到居家健身的行列中来。
有网友说,刘畊宏火了,第一批“刘畊宏女孩”已经练伤了,有人下楼双腿不受控制,有的撞到了茶几。运动专家表示:如果没有任何运动基础,线上参与健身操还是要谨慎。事实上,对云健身这一形式的质疑一直存在。2020年初,游戏“健身环大冒险”走红,一些健身类APP下载量不断攀升,线上健身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存在无法保证健身效果、互动氛围不够、有运动损伤风险等问题。
近年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云健身”走入更多人的生活。有些居民宅家,之前在健身房撸铁、动感单车、跑步机上锻炼,一度变成“葛优躺”、刷手机。为了减少人员聚集、保持健康状态,随时随地运动的新方式亟待开拓。与此同时,疫情也冲击了健身行业,不少从业人员发力线上平台,纷纷做起直播。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以居家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云健身成为不少人的运动选择。
家里毕竟受到场地和器械的限制,无法开展各种复杂的运动项目。而云健身的强项,恰恰在于帮助人们舒缓情绪、愉悦身心。有粉丝表示,在家无聊的时候,跟刘畊宏一起锻炼很开心,全程跟下来很爆汗,心情也会变好。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一些健身场所限流歇业,部分人群外出受限,人们难免形成负面情绪。跟着直播跳操,有助于以汗水释放焦虑,保持肌体健康。跳出健身就是器械训练、增肌减脂的局限,才能更多关注云健身的快乐本身。
云健身不能提供健身房社交,但同样可以“拉满”健身氛围。在刘畊宏的直播间,轻松的氛围、“有梗”的主播、易学的动作、熟悉的音乐一样不少;同时跟上百万人一起跳操同样气氛火热;直播过后给粉丝“批作业”的环节欢乐多多。网友直言:“只有这种氛围能拯救懒癌晚期的我!”此外,虽然没有线下健身房中小伙伴的互相督促,但线上“打卡”等环节设计也让云健身充满仪式感,一家人在电视前认真伸胳膊抬腿做操也能幸福感十足。
当然,云健身和所有运动一样面临风险,专业指导必不可少,而避免受伤的大前提是遵循科动方法。如果说健身房里的教练以专业指导确保运动安全,那么云健身则要求相关平台、主播在吸引粉丝的同时多一些风险提示和细致讲解,参与者多一些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充分的拉伸、热身,从易到难的动作安排,针对不同群体设计的动作,有助于让更多人根据自身条件参与到运动中来,在安全的前提验运动的快乐,进而由浅入深、持之以恒地参加锻炼。
云健身并不只是疫情之下的一种权宜之计。毕竟,无论何时,去健身房的始终不会是大多数。那些没有整块时间外出健身的上班族,在家活动活动胳膊腿的老年人,都是云健身的潜在参与群体。多年前,央视一档《健美五分钟》的节目,将健美操推广到了千家万户。如今,乘着短视频的东风,更多相对简单、易于操作的运动方式得以普及。只要有对健康的追求,有对生活的热爱,这种随时开展的运动方式就会有市场。哪怕算不上专业,可那又怎样,健身留下的每一滴汗都算数。
云健身并不完美,但它以碎片化和轻量化的特点让更多人走进了健身大门,对推广全民健身来说有着独特意义。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我们期待更多人行动起来,加入健身的行列;也期待更多健身推广者带来更丰富的运动课程、传递更多科学健身方法、倡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日渐长,绿正好,春来正逢读书时。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伴随着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社交媒体的好书评选、电商平台的促销推送,提醒着步履匆匆的人们勿忘在大好春光与阅读相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古人的这句诗,恰到好处地道出与书为伴的阅读之乐。如今,新媒介、新场景、新形式改变了阅读的习惯、拓宽了阅读的内涵,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怎样保持?“书香”又该如何继续传递?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阅读,有手不释卷者独爱纸本墨香,沉醉于书展、书店、书本的魅力;也有视听兼备者更喜声画共赏,享受着听书、快读、刷屏的自在。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有所减少,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与人均数字阅读量均有明显上升。2020年,我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白纸黑字进入方寸屏幕,章节句段搭配背景音乐,起承转合变身简短解说,诗文意象融合视听效果……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以“听众”“观众”的角色来“读书”。
然而,“刷屏”式阅读,在让阅读习惯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思维简单化、理解庸俗化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屡屡引发争论与担忧。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触类旁通、规律的举一反三,藉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
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阅读习惯的区别,不应与精神文化世界的丰富或贫瘠相关联。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意味深长,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这种魅力,正是走马观花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
林语堂曾这样解释“读书”:“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且读书须“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由此看来,无论是以纸墨书香还是视听体验来满足读者的阅读“兴味”,形式不拘,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升华。正因如此,我们不必纠结于阅读形态上“有形之书”与“无形之书”的区别,更应专注于阅读深度上从“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的锤炼。让阅读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更加深入地推进全民阅读,更为广泛地建设“书香中国”,这正是一年一度的“读书日”所应点亮的人文之光,所应树立的精神气象。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总深刻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人民日报评论版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认真学习理解把握北京冬奥精神的核心内涵与重要意义,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奋进新征程,一起向未来。
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定格为永恒。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起笔,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从“一朵雪花”“微火火炬”,到“折柳相送”“光影留声”;从大山里的孩子用稚嫩童声唱响奥林匹克会歌,到视障歌手全新演绎经典歌曲《你鼓舞了我》……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惊艳世界,经典时刻令人难忘。当冬奥盛会载入史册,前无古人的“双奥之城”,见证着一个民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昂扬精气神。
4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内气氛庄重热烈、暖意融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总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巨大成绩,全面回顾了7年筹办备赛的不平凡历程,深入总结了筹备举办的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北京冬奥精神,对运用好冬奥遗产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犹记2015年,当北京携手张家口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说,奥运会“交给了放心的人”。7年后,当“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彼此呼应、相互激荡,中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困难挑战,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冬奥赛事精彩纷呈,爱国情怀充分彰显,“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冬奥遗产成果丰硕,实现成功办奥和区域发展双丰收,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团结合作走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由衷赞叹:“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回顾7年来的不平凡历程,我们不仅在奋斗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在奋斗中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冬奥7年艰辛奋斗,照见精神的力量。面对涵盖57个业务领域、分解为3000多项任务的工作总清单,两地三赛区倒排工期、只争朝夕;坚持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两手抓”,工作不断、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志愿者精神饱满、服务暖心,与各国运动员建立了深厚友谊,外国运动员在回国时恋恋不舍地说:“我会在飞机上哭的,我要哽咽了,爱你们。”……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推进的,全部参与者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牢记党和人民嘱托,敢打敢拼、超越自我,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为党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一路拼搏与跋涉,刻印使命和担当。广大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参与者们共同创造的北京冬奥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坚强品格,写照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激扬起亿万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不断向前的精气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今天,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深知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是顺顺当当实现的;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我们深知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
前进道路上,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胸怀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增强为国争光的志气和勇气;自信开放,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迎难而上,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追求卓越,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共创未来,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精神的火焰,永远向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北京冬奥精神熠熠生辉、照亮奋进之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满怀豪情一起向未来,我们必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新奇迹、创造新辉煌。
“试看6分钟,观看完整视频请开通会员或单独购买本片。”在各大视频平台点播网络电影时,不少人遇到过这样一道选择题。付费看完还是默默退出,有时难免令人有些纠结。为留住用户给影片“买单”,一些网络电影制片方费尽心思,让影片开头的6分钟烧足经费、造足悬念、赚足眼球。用户付费后却发现,6分钟之后的影片质量断崖式下滑,不免有被骗之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网络电影俗称“网大”,一般指时长超过60分钟、具备完整电影的结构与容量、以互联网为首发平台的电影。近年来,随着文化消费的繁荣,网络电影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制作周期短、成本低、空间大等特点,使网络电影拥有了院线电影所不具备的优势,呈井喷式发展。但是,一些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的网络电影也随之涌入观众视野。简单粗暴的片名、刺激眼球的海报、“毕其功于一役”的“前6分钟”,成为许多制片方的“三板斧”。
原来,根据行业惯例,用户观看超6分钟,便算一次有效点击,制片方就能获得点播分成。然而,粗制滥造的网络电影在“捞快钱”的同时,也消耗着观众的信任。只看开头、倍速播放、跳跃式播放……网络电影的平均观看时长一度只有五六分钟,甚至被戏称为“快餐式观影”。把长视频当短视频看的播放习惯,不仅传达出用户的不佳观感,也危害着行业的长远发展。
为促进网络电影转型升级,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规定,加强对网络视听节目的管理和引导;各大视频平台不断调整电影在线发行合作模式,推动网络电影产业向着规范化发展。近期,有视频平台宣布更新网络电影分账模式,将前6分钟“有效付费点击”调整为“按播放时长分账”,将“平台为影片定级定价”调整为“片方定价、观众投票”,引发各界关注。这意味着,“关键时段”不再仅仅是前6分钟,要想获得更高的票房回报,就必须拿出更优质的内容。为避免影片故意注水抻时长,平台对有效时长的计算方式也进行了细化,如果观众用2倍速观看了60分钟时长的电影,最终平台计入的有效时长分账为30分钟。可以看到,网络电影的规则紧跟时代变化,逐渐规范的行业秩序正为网络电影发展积蓄长久活力。
其实,在规则变化前,观众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中国电影家协会网络电影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电影行业年度报告》显示:以往被看作“票房灵药”扎堆开拍的热门IP与过于强调奇观的“商业密码”纷纷哑火失灵,部分影片面临着成本回收的压力。这些现象表明,网络电影的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享受影片带来的感官刺激、娱乐体验,而是更愿意为思想深刻、内容饱满、清新质朴的优秀作品“买单”。尽管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的发行渠道不同,其创作规律和艺术追求却不应有别,网络电影终究还是“电影”。在艺术创作中,能否充分发挥“网络”带来的信息、技术、渠道优势,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树立精品意识,增强原创能力,追求长尾效应,才是网络电影能否赢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流量密码”。
网络电影的“升级”,不仅有益于为电影产业制造新的增长点,更有益于为中国电影培育一批新生力量。相较于院线电影,网络电影的拍摄门槛更低、容错率更高、对人才的渴求度更大。这些优势使其成为许多青年导演和演员开拓视野、练兵备战、积累经验的选择。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传统影视力量的下沉,以及资深导演、实力派演员的加入,网络电影台前幕后的制作水准将逐步提升,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畅想将成为现实。
当然,网络电影产业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减量提质、不断规范行业生态的道路上,经历阵痛在所难免。尊重电影艺术创作规律、顺应优胜劣汰的法则、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健康成熟的网络电影必将成为传统院线电影的有力补充,二者将共同以更加优质多元的内容,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为中国电影的欣欣向荣贡献力量。
当前,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处于高位流行,防控形势严峻复杂196体育官方app下载。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全国各地紧急驰援,众志成城打赢这场大仗硬仗。然而在场上,也有一些“大号流感,防疫过度”“重症率、死亡率低,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等错误认识,有的借疫情鼓噪“躺平”“与病毒共存”等消极言论。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
疫情防控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随着疫苗接种比例提高,以及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不及其他毒株强,感染者的临床严重性、病死率确有下降,但这并不表明新冠肺炎等同“大号流感”,对其危害可以掉以轻心。有研究对有关国家在2021年8到10月和2021年11月到今年1月这两个时间段的病死率和死亡率作了比较分析,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因疫情造成的死亡总数或者死亡率,高于德尔塔毒株流行同期的数字。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非常小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乘以14亿多的人口基数,绝对数就会很大。
奥密克戎病毒传播快、传播力增强,且感染者大多无症状,感染后不易被发现。一旦“解禁”“放开”“听之任之”,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导致大量的老人或有基础疾病者等可能出现死亡,以及大面积感染后可能产生新的病毒变异,后果不堪设想。
从防疫的成本来看,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确实付出了不小的成本。毋庸讳言,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定的代价,但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从西方国家情况来看,选择“躺平”、走所谓“群体免疫”路线,带来社会层面的混乱、经济增速的下滑,有目共睹。制定任何政策,都要看大局、看总体、看长远。
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阻击了局部疫情反弹,确保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的全球领先。事实证明,“动态清零”做法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规律,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成本也是最小的。
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带来影响,这种影响落到每个企业、每个商户、每个个体身上都是巨大而沉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些情绪、怨言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在没有完美解决方案的前提下,两害相权取其轻,必须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保持必胜信心,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积极配合各项防控政策,才能尽早控制局部疫情暴发,才能尽快还老百姓以正常生活。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层面,要加大对受冲击的市场主体纾困帮扶力度,对居民生产生活中遭受的实际困难切实予以解决。我们相信,疫情是可控的,影响也是暂时的。
越是防疫吃紧,越要摒弃“躺平”心态。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态度坚决果断,行动迅速有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这场大战大考前,容不得丝毫犹豫,来不得半点松懈,只有尽锐出战、拒绝“躺平”,才能早日战胜疫情,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常态,有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30岁的快递员小孙,在送餐中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不久后他来到夕阳公益遗嘱服务中心,决心立一份遗嘱;22岁的小简,在ICU病房中看到全身插满管子的姥爷意识不清地躺着,姥爷离去后,他草拟了自己的遗嘱,写明密码、保单归属等。据《2021中华遗嘱库》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三十而“立”——在青春壮年之际,预先定立遗嘱。2017年至今,80后立遗嘱人数增长近13倍,90后群体增长近10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从法律意义看,以遗嘱形式明确突然发生意外时财产分配的意向和形式,指明遗产名称和数量、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是每个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民法典规定,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只要不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都可以立遗嘱,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公民个利的尊重、个人财产的保护。无论年老年轻,只要财产来源合法,体现真实意志,遗嘱都具有法律效力。
一份遗嘱,折射出代际差异。从遗嘱中涉及的财产种类看,80后更关心房产,90后、00后更关心存款,且虚拟财产占比很高。归其原因,作为家庭顶梁柱,中年群体辛苦赚钱买房,为小家换取栖身之所,房产自然成为财产分配的重中之重;而很多年轻人除了日常开销,存钱、投资占据了收入的一大块。在网络空间驰骋的他们,以虚拟账号绑定现实财产,在游戏账号、语音视频中消遣时光,数字遗产成为他们遗嘱中的重要内容,彰显出新的生活方式。
一份遗嘱,照见了社会变迁。从遗嘱内容看,不同年龄段关注的财产种类之别,印刻着世界逐渐走向虚拟化的脚步。自动化办公系统和电子支付平台的一连串“0”和“1”的代码,承载起物理世界的万千内容,搭建起现实生活的百变场景,正是时代发展与技术迭代的注脚。从遗嘱形式看,在“同居共财”的中国传统社会,往往只有作为家主的男性尊长可以在亲族之内支配财产;而当下,建立于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基础上的遗嘱,不再是个别人的专利。一些年轻人在照顾家人的同时,还选择将部分遗产捐赠给社会困难群体,彰显浓浓温情,折射观念之变。
问题在于,年纪轻轻,人生正处于爬坡迈步、加油提速的“黄金时期”,为什么要立遗嘱呢?调查显示,担心突然去世、财产下落不明是重要原因。当人们周转于职场家庭的漩涡,当内卷成为各行各业的感受,当劳累生病不再是新鲜事,当养生保健成为年轻人话题,人们开始提前与衰老死亡这道终极命题相遇。订立遗嘱,与其说是年轻人在考虑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不如说是思考如何让事业和家庭平衡兼顾、让岁月和人生和谐共处。
在古代中国,儒家学者对待死亡命题,既有“事死如事生”的郑重,也有“未知生焉知死”的悬置。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关注于当下的社会与人生,往往将死亡当作之外、存而不论的话题,甚至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但毋庸置疑,任何人都无力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天灾人祸的意外来临,死亡终究会有来临的一刻。订立遗嘱,正是现代人正视死亡的良好开端。越能凝视死亡的,认清死亡的本质,就越能理解生命意义,悟透活着的真谛,增加快乐健康、向阳而生的愿望和动力。
人生如山如河,总有关山难越、险滩难渡;生命如诗如酒,理应诗酒年华、仗剑天涯。必须看到,正视死亡不是轻视生命,恰恰是为了更好活着。点的太阳般光芒万丈,在分类遗产、订立遗嘱、为人生做好终极规划的同时,更要完善生命认知,加强健康管理。多运动、多微笑、多社交,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得失,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才是减少意外发生几率的关键所在。
作家木心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对待遗嘱的那份郑重,更应该成为编织生活的态度。握紧爱人的手,与岁月和平相守,认清自己的追求,一点点进、一步步走,在未知终点的人生中收获幸福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