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官网app跟着总丨蒙洼蓄洪区 谱写新篇章
2024-06-14 21:24:53
196体育官网app跟着总丨蒙洼蓄洪区 谱写新篇章2020年7月20日,“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滚滚淮河水瞬间将身后的蒙洼蓄洪区变成一片汪洋。
2020年8月18日下午,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总来到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利民村西田坡庄台,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庄台农户,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总对乡亲们说,我十分牵挂灾区群众,这次专程来看望乡亲们,看到大家在党委和政府帮助下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我就放心了。希望乡亲们自力更生,继续努力,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0年8月18日下午,习总来到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灾后重建3年来,蒙洼蓄洪区的乡亲们日子过得怎么样?有哪些新图景?日前,人民网记者走进蒙洼蓄洪区进行探访。
庄台,是淮河治水进程中诞生出的特殊防洪工程。早年间,蒙洼蓄洪区居民为抵御淮河水灾,或是通过人工垒起台基,或是以天然形成的高地为基础,打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台。新中国成立后,淮河王家坝闸曾16次开闸泄洪,蒙洼蓄洪区131个庄台成为守护当地群众的“安全岛”。
“2020年,总来庄台看望受灾群众时指出,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曹集镇组织委员杨蕾蕾介绍,近年来,在保障行蓄洪区功能前提下,阜南县通过实施居民迁建,累计搬迁群众1743户6007人,超额完成既定任务。
“由于客观原因,部分居民暂时还留在庄台。为了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庄台环境整治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确保搬出去的人,生活环境比留在庄台的好;留在庄台的人,生活环境比以前好。”杨蕾蕾说。
西田坡庄台就是“旧貌换新颜”的代表。西田坡庄台始建于1953年,由于建成年代久远,早年间,庄台一度形成墙挨墙、房挨房、人挤人的空间格局,再加上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突出,当地群众曾自嘲“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如今,经过人居环境整治,西田坡庄台家家户户通了硬化路,庭前屋后布满绿植,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配套一应俱全,有线电视、电话,停车场、健身器械等城里才有的设施也成为庄台“标配”。老百姓还编了一句顺口溜自夸:“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
不仅如此,西田坡庄台还依托蓄洪区独特景观和湿地风光,办起生态旅游产业,曾经“看老天爷脸色”的庄台人吃上了旅游饭。村民王今桂和老伴在当地开办起老王农庄,平日里,老王除了给游客讲解庄台文化,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还顺便销售芡实、牛羊肉等农副产品,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从地形上看,千里淮河出桐柏山,奔涌360公里后抵达豫皖两省交界处的王家坝,这段河道落差达174米,自此之后的640公里,落差仅为22米。如果把淮河比作一口锅,王家坝恰好处于“锅底”,一旦上游水来得急,大水积在王家坝是必然结果。
“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注定就是要舍己为人的。”每当谈到开闸蓄洪,不少王家坝人都会发出如此感叹。多年来,王家坝人用无私的胸怀,一次次奉献牺牲,一次次舍小家为大家。
不过,“舍己为人”并不意味着放弃发展。近年来,阜南县因地制宜,当地居民与水“智斗”,充分利用起低洼的地势,一批“冲不走”的特色产业在此扎根,曾经“近水而忧”的王家坝如今“临水而兴”。
到了中午,火热的阳光肆意洒在王家坝李郢社区仁超芡实种植基地水面上,基地负责人任超站在塘边向远处望去,芡实叶把520亩水塘填得满满当当。一旁工棚内,几位老乡正忙着把采摘好的果实丢进机器,一会儿功夫,大颗大颗芡实果落进塑料盆中。
芡实被称为“水中人参”,原是江南水乡常见水生果实。“蓄洪区地势低洼,下雨后特别容易积水,粮食作物不好种,但种芡实就很合适。”任超算了一笔账,今年从8月中旬开始到9月底,基地芡实可以收获12茬,之后紧接着种植小麦,芡实小麦轮种下,每亩地年产值大概有6000元。
任超告诉记者,经过几年发展,昔日无人问津的洼地里结出“金豆子”,基地已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年产值已达300多万元,在芡实基地的带动下,周边50多位村民在此就业。
在30公里外的郜台乡,淮河岸边的蒙洼分洪道两侧低洼地上种满了杞柳,这种近水植物即使连续20天泡在水中也不会腐坏,再加上乡亲们都有加工柳编制品的好手艺,让张朝玲有了创业的底气。
张朝玲是本地人,2006年和丈夫在郜台乡创办起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柳编制品销售”近年来发展势头火热,产品出口到38个国家,今年8月初就已经拿到600多万美元订单。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郜台乡的临水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已形成“出口代理商、公司、编织户”一体化的“产、供、销”体系。
“政府为我们在土地流转、厂房租赁、企业资金周转和出口退税等各方面都给予很大帮助。下一步,我们将带动更多村民就业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张朝玲说。
“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百十元。”8月15日,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缝纫机运转发出的“嗒嗒”声此起彼伏,几十位女工正忙着赶制保温箱包订单。
每天上午8点,孟莉都会骑着电瓶车前往箱包厂上班。对于这份离家只有十分钟路程的工作,她十分满意,“计件拿工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能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家里老人,非常适合我。”
王恒亮是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负责人,2013年,他用务工攒下来的积蓄创办起这家公司。经过10年发展,当年设施简陋的扶贫车间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明星企业。
回忆起3年前见到总的场景,王恒亮记忆犹新:“当时水灾刚结束,厂里忙着恢复生产,总走进车间,鼓励我们要克服困难,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本地妇女要照顾家里老人,还要教育儿女,给她们提供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196体育官网app,是创办箱包厂的初衷。”王恒亮介绍,最近两年,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收到的订单越来越多,公司更新了生产设备,扩增了就业岗位,2022年公司销售收入更是达到1700万元。
“虽然更忙了,但员工工资也涨上去了!3年前,大伙平均每月挣2000块,现在手脚麻利的工人一个月能挣6000元,比城里一点不差!”谈到公司效益和员工工资的同步增长,王恒亮显得非常自豪。
在德润工艺品生产车间内,58岁的戴明恩正在飞速地给柳编提篮安装提手,一挑一压,一勒一编,一只完整的提篮就制作出炉。
“在厂里上班,收入有了保障!”戴明恩介绍,自己曾是个体户,以前除了编制产品,还要操心购买原材料,如今在厂里上班,按照计件算工资,每月收入能拿到四五千块钱。
有田的种田,有技术的办厂;人居环境优化,生态旅游红火。灾后重建3年来,阜南蒙洼蓄洪区人民变水害为水利,与水共生,借水生财,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临水而兴、人水和谐”的幸福生活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